武汉工商学院自考本科助学班

访优秀校友、青年教授、博导瞿程凯

在很多人眼里,教授、博导大多是睿智长者的形象,而出生于1988年的瞿程凯却刷新了大家对此的认知。他是武汉工商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2011届校友,年仅34岁已经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博导,担任《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

从体育生到环境工程专业的学霸,从本科到硕博连读,从国内求学到公派意大利留学,从海归博士到“双一流”高校青年教授、博导,瞿程凯用短短15年的时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谈及取得这些成绩的诀窍,他坦言,哪有什么诀窍,无非就是专注于所学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这一件事,将它做到极致而已。


△瞿程凯



大学期间拿到学科竞赛全国二等奖

2007年9月,瞿程凯来到我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就读环境工程专业。中学时代曾是一名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他,由于一些原因不得不放弃从事了近十年的体育运动,感到备受打击,对于最初的大学生活也抱着一种迷茫度日的心态。

好在,瞿程凯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爱一行就要干一行!”很快,他激励着自己从“丧”的状态中走出来,积极投入大学生活。像之前把精力放在体育上一样,将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旅。

在班上,他担任学习委员,平时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专业实验外,还在众多的兴趣社团中选择加入了环境保护协会,从多方面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努力学习让他逐渐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一批优秀老师的精彩课堂更让他逐渐爱上了所学专业。“我很庆幸大学阶段遇到了很多良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循循善诱,让我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倾心传授下,我的四大化学课程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瞿程凯开始对科研产生兴趣是在上大三的时候,那年初夏,吕凯波老师找到他,问他有没有兴趣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告诉他,参加这类竞赛,可以有效提升他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一向勤奋好学的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因为学校一直与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研发污水处理技术,所以学校一些老师在污水治理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6位同学开始研发一种处理综合废水的装置。炎热的夏季,他们在实验室挥汗如雨地查阅文献、调试装置、做实验,一遍遍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武汉工商学院

△大学阶段的瞿程凯(后排右一)和同学在实验室


“准备参赛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不仅要大量的实验,深入的理论研究,而且要设计污水处理的装置、撰写报告、制作参赛PPT,3个多月的参赛备赛经历,对我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他们的参赛作品击败了诸多国内名校的作品,获得全国二等奖。获奖大大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和科研兴趣,也坚定了他继续深造,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信念。


从“学霸情侣”到“博士夫妻”

竞赛结束后,他开始专心准备考研,因为在他心里,只有继续深造,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的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才能让他深入到这个行业领域,为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备考期间,除了上课外,他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两点一线(寝室和图书馆自习室)的学习。而就在那个阶段,他和一同备考的同班同学孙雯因为有着共同的考研目标互相吸引,两颗心越走越近,成为了一对恋人。在备考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图书馆自习室深夜的灯光,见证着他们共同奋斗的美好时光。

后来,瞿程凯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孙雯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两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先后攻读博士,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对令人羡慕、十分励志的“博士夫妻”。


△瞿程凯和妻子


之所以能考取名校研究生,他感慨道,除了自己的努力和优秀老师的倾心传授外,良好的学风也是关键,“学院的学风特别好,我记得我们同一批去雪花啤酒厂实习的20多人中就有10多人考研过了国家线,都一起回校准备复试。”


求学深造探索科技前沿

考取研究生后,瞿程凯申请了硕博连读,研究方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毒理与健康风险的研究。

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瞿程凯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攻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希望通过科研为全球环境治理,为美丽中国建设出一份力。

读研期间,他在导师祁士华教授的指导下,大量阅读学术文献,广泛参与科研实践,几近“疯狂”的努力,让他的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为了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学习多国在污染治理方面的科研经验,他还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争取到了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度过了5年的深造时光。


△瞿程凯和国外、国内的导师合照


对于科研这件事,瞿程凯不仅专注、执着,而且“较真”,他觉得,科研需要精益求精,敷衍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次,他在意大利的导师Benedetto De Vivo教授分配给他一批数据,安排他和另一位教授分别撰写1篇学术论文。然而,论文分别完成后,瞿程凯却和教授起了争执。原来,在看到那位教授的文章初稿后,瞿程凯觉得文章需要大改,甚至是重新写,而那位教授却因为项目需要,希望尽快把文章发表到学术期刊上。但是瞿程凯非常坚持要出高质量的文章,De Vivo教授只好将2篇论文都交给他来写。最后,2篇文章均发表在一份环境领域的权威SCI期刊上。

就是凭着这种“较真”态度,在意大利读博的3年里,瞿程凯在SCI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文章,令很多意大利的同学们都佩服不已。

2017年,他获得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又继续在意大利开展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回国工作只为建设绿色美丽中国

“出国留学不是为了离开,而是回来时更好地报效祖国,为美丽中国建设出一份力”,这是瞿程凯的心声,也是他的实际行动。

2019年7月,瞿程凯学成归国,作为科研拔尖人才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百人计划”,被直聘为教授、认定为博士生导师。

他开始在地大(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方向的科学研究,并承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在科研方面,他长期进行野外科研工作,足迹遍布全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经过持之以恒的研究,他揭示了区域污染形成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响应机制,厘清POPs与多介质多环境界面行为的“基本规律”,为环境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发展了污染物源解析分子标志物技术定性及定量新方法,提高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水平。

在育人方面,他亦师亦友,对学生既严又爱,深得学生喜欢。因为年纪相近,他在面对10余名学生时,既是对科研严肃认真的“瞿老师”,也是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凯哥”,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外出调研时,只要是和学生一起到野外,他总是走在学生前面,尤其是涉及江河湖泊水体等样品的采集,他都会一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2021年,瞿程凯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中,就有学生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勇于担当用所学奉献社会

在科研工作之外,瞿程凯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积极运用所学服务大众,奉献社会。在武汉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召开之际,他第一批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军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的工作中,为军运会期间武汉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向世界展示了美丽的中国武汉。

△疫情期间,瞿程凯在学校参与志愿服务


2020年冬,在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之际,他不回避不退缩,积极发扬党员的奉献精神,主动加入了学校组建的封控工作队,报名参加封控工作,承担起保障重点封控楼栋住户基本生活需求的职责,包括帮助住户清理生活垃圾,运送生活物资,到校医院开具药品,领取生活必需品快递,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新冠疫情打断了他的科研进程和规划。考虑到学生课业问题,瞿程凯及时调整科研计划,让学生在家学习,通过阅读文献来设计实验方法。他则想办法从海外订购实验所需标样,为疫情结束后学生返校能立即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做好充分准备。除此之外,他还为新型肺炎防控工作献计献策,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的项目研究。

虽然无法上一线,但瞿程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的努力,为抗击疫情献力,在抗疫、教学科研两个“战场”,坚守岗位,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位共产党员、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母校武汉工商学院建校20周年之际,瞿程凯回顾自己一路来的学习和科研历程,心中充满感恩,“尽管离开母校已经10多年,作为校友,我深切感谢母校的栽培,为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祝愿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人才!”


0.0379s